一让你讲良心,我就得加钱?
- 经济金融
- 2024-07-12
- 94184
每个自以为聪明的局部,最终会产生合成谬误。
去年,物流行业出了份《2022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是重型货车司机。
这份报告里提到了一个数据,有43.75%的货车司机表示:
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承运过货物。
这份报告是想探究下这个现象的,比如他调研了货运的成本怎么被拉高了,价格怎么被打下来了,以及:
为啥司机愿意赔钱当怨种?
之所以出现赔钱运输,报告里总结是,油价上涨、车多货少、货源不足、激烈内卷等原因。
有部分货车司机反映,拉一趟货,要是去程运价较高,回程只要不放空车,也不计较低价了,基本就是:
有货就拉。
核心就是,去程的运价赚的,能覆盖回程低价亏的,达到一种往返程总体盈利的微妙平衡。
比如在“罐车混装”事件里,有货车司机跟媒体讲,很多山东、河北等地的司机拉煤油去沿海地区:
回程的时候为了不放空,什么价格都干。
至于行业卷成麻花的源头在哪里,报告里欲遮还露地提了一组数据,那些曾经赔本拉货的司机里头:
一半以上没有稳定货源、近一半背着货车贷款、超4成身上还有房贷。
乍一看,一多半都是骆驼祥子。
很多时候,赔钱承运货物,可能就是他们抵减固定支出成本的唯一手段。
当成本演算框架趋于极限,道德与法制就会变得奢侈,良心和善意更是无从谈起。
过去总有人说:钱没了,可以再赚;良心没了,就赚得更多了。
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把良心作价卖了:
不一定能凑齐当月银行的账单。
有期刊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是专门针对运食用油的罐车的,说它跟一般的大货车还不一样。
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其中一条就是:
车辆空返情况多,运力资源浪费严重。
这里头的原因,一个是缺少专门的物流信息平台,导致装罐车经常跑单程、放空回程。
另一个是不能混用,需要专门清洗,增加了额外支出和时间成本。
所以文章中,唱了一个“智慧物流”的高调子,说要用这个来推动食用油罐车:
降本增效。
斯基看了一眼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18年,发表的单位恰好就是:
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早在6年前,有关单位就精准找出了运输食用油的难点和痛点,认识不可谓不深刻,思考不可谓不全面。
但6年后的报道中,上一刻装煤油的罐车,下一刻进中储粮厂区装食用油,如入无人之境,既没阻拦,也没检验。
检测成本都省了可不就是“降本”了么,有关负责人的话也挺“增笑”的,他说:
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
咱们武术秘籍不能只在纸上誊写啊,理论的成果,总得想办法转化点实践的经验不是。
你熟悉每一个雷点,也知道矛盾根源所在,但仍选择冷眼旁观,这样一来:
每个自以为聪明的局部,最终会产生合成谬误。
前两年有人讨论货车超载问题时,提到了司机被层层盘剥的问题。
比如号称“配货黄牛”的物流公司,凭借把控货源,层层转包;比如极限压价的货主,想尽办法多装多运。
这个链条上,他们都有充分的动机让司机的运费直逼成本极限,成为了货车超载屡禁不止的根源:
你不超有人超,你不运有别人运。
有媒体在追踪“罐车混装”事件的时候,特别提到一点,食用油运输行业面临的一个困局是:
层层抽成。
油厂付的钱,中间要经手商贸、物流、货主、车队等,最后落到司机手里的,可能也没剩多少了。
说到底,“罐车混装”事件无非是货车超载问题的变种,是恶性内卷的又一大遗毒,是多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只是这一次,把大伙儿的饭桌给掀了而已。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广州网约车司机日均收入探底,司机干满30天,月入不过万,背后原因是:
运力过剩、抽成过高。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一边是司机抱怨平台“抽成不透明”,一边是消费者“臭车”“不开空调”的恶评。
网约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是有相似点的,他们身上背着负债,不得不参与交易,收入下降又不得不细抠成本。
网约车司机可以抠自己,不开空调、吃住在车上,把“臭车”的乘坐体验甩给消费者。
货车司机抠到最后抠无可抠,回程拉什么东西,也就不挑了。
就像那台车牌号为“冀E5476W”的车,被博主用开源平台画出了轨迹,半年内在食用油厂和煤制油厂穿梭,行程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地图。
期间它拉煤油和食用油,也拉饲料和肥料,停靠过小作坊,也停过金龙鱼厂区,直到被媒体抓包。
每到这个时候,货车应该拉什么的底线是灵活的,但保本的压力和银行的账单:
是刚性的。
“罐车混装”的违规运输问题,相关责任人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不可原谅的事。
但就像我们争议“网约车开空调”的话题一样,每次一触及问题核心,就有人说消费者可以加钱,选择增值服务。
到了要求运油车专罐专用、规范清洗的时候,立刻就引发关于食用油涨价的担忧。
每到此时,中间环节那些层层转包、坐收渔利的角色,总能完美隐身。
让祥子违规拉车,让孔乙己吃混装食用油,让他们两个互相泼脏水。
为什么咱们的生产链条上,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把成本转嫁出去,最终都堆到别人头上去?
揽点活儿干干,怎么总是包不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