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周评 | 7月,最后“炒停售”!寿险预定利率3.5%倒计时!

时间定格在7月31日。

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在这个时间之后将全部下架,代之以3%或2.5%的传统寿险产品或分红险产品。

留给“炒停售”的时间只有一周了。或许在“撞线”之前,3.5%的保险产品有如烈火烹油,险企冲规模,代理人冲业绩,投资者冲收益,这最后的“炒停售”,既是最后的晚餐,也是最后的盛宴。

人人皆知“炒停售”是透支和暂时,但人人争先恐后,这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吊诡之处。不过,置于不断降息和长期低利率的预期之中,这种行为不难理解,其与近期沸沸扬扬的存量房贷降息的讨论殊途同归,一种资产荒与家庭资产负债表再平衡交织缠绕的“最不坏的选择”。

限售倒计时

自3月传出监管窗口指导保险产品降息,至7月底成为“大限”,长达四个月的时间,让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变成“网红”和“爆款”,一波又一波的“炒停售”,不仅催生了寿险在上半年的明显回暖,也让低迷已久的保险业重新兴奋起来。

在理财和基金投资收益回落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理财破除刚兑和净值化的背景下,3.5%的保险产品即使是理财小白,也不难算出“保本+高收益”的降维优势。

这是“炒停售”最大的群众基础和国民心理,双向奔赴。但“炒停售”的弊端和风险,从一开始就不断被监管和舆论所关注和提醒,几年前重疾险“炒停售”的后续影响还历历在目,业界对此并不陌生。

3.5%预定利率的“炒停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后续产品的换挡也就更具挑战,虽然头部险企已经陆续着手布局分红险的跟上,但届时市场是否买账,大家心里并没有底。7月之后的保险产品销售究竟是减速还是失速,有待市场的检验。毕竟,保险是全周期的产品,不能说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负债与投资的久期适配,显然并不乐见这样大起伏的产品销售周期,并且3.5%保险产品销售过猛,也给投资端带来了压力,不仅是因为在当下环境里投资收益达到5%存在不小难度,同时也是因为银保渠道的销售费用水涨船高,增收难增利使得险企面临着放大版的利差损问题。

在上半年业绩回暖的形势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炒停售”之后的需求空窗期,站稳回暖的脚跟,对保险业至关重要。回落是自然的,但不能形成上下两个半年的冷暖交替,否则行业的信心和预期又要经历一波冲击。

时代认知

任何事情,都不能局限于微观和中观的世界里,而是要具有宏观视野和时代认知。

目前,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消费面临着很大的掣肘,很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在收缩,这是个信心问题,而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当然要有的放矢,针对信心,针对消费乏力的根源,在供给侧释放红利。

比如,中央近期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鼓舞人心,鼓舞市场;再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和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存量房贷降息这个事,牵一发动全身,而且银行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压力是不大情愿去做的,但当提前还贷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当存量房贷和新房贷之间利差越来越明显,当居民或家庭因为没有更好的投资收益而选择提前还贷,这既挤压了消费或投资的空间,也在债务最小化的螺旋中形成了通缩的现实压力。

因此,连想一想操作难度都极大的存量房贷降息被监管表态支持和鼓励时,就说明让利给居民或家庭,帮其改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缩表,是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考。从根本上讲,是服从于拼经济、促消费的主旋律。

“炒停售”之后,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亦要看到这一战略背景。银行和保险,先后发起在负债端降息的行动,前者的净息差已经降到历史的低位,后者则面临着利差损的压力,但负债端的降息空间并不是无限的,并且引发复杂的博弈,因此,如何降息,如何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框架内降息,如何在企业端、(金融)机构端和居民端获得最大公约数,需要审时度势,需要利益兼顾,需要长短打。

一周回顾

#

亚太财险“总分”联动纳贤:社招校招同步,涉及这些重点岗位

#

中国保险科技这十年④从小雨伞线上服务闭环,看科技创新落地

#

金融监管体改新步伐:31+5+306地方金融监管(分)局统一挂牌!

#

保险老大对标“世界一流”,下半年如何标上“新注脚”?

#

肖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跨界保险18年

#

网安险渐成“数字中国”标配:鼓励产品多元化,推进任重道远

#

玖亓周评 | 保险回暖是真实的,回暖之后的挑战也是真实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