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正文

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产业工人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ChatGPT技术更新,人工智能应用水平的提高,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应用步伐也将加快。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测,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50亿美元。

  专家认为,机器人应用市场和场景越来越广泛,其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也较为广阔,特别是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产业工人将成为趋势。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大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未来,机器人可能会替代更多的体力劳动者,或是记忆型、智慧型的工作,人工与机器人的相互融合程度会进一步增强,并且人和机器人相互之间的融合发展、人机交互将成为主要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就意味着机器人能够承担越来越多的任务。在能够承担多功能、多元化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原来可能只有一些简单的工序、动作由工业机器人来完成,但随着机器人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下,企业将会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工业机器人将替换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那么,这些被替换了的产业工人未来出路何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工业机器人所替换的产业工人,其中大部分都具有中等技能水平。”李勇坚表示,高技能的劳动力,工业机器人还替代不了,因为在能力上还达不到。

  同时,李勇坚认为,中等技能的劳动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相反,我国高技能产业工人是稀缺的。所以,在李勇坚看来,未来我们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业机器人替代产业工人在全世界是一个趋势,机器人不替代人工,我们的产业就没有竞争能力,因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二是这些被替代了的产业工人怎么办?既然被替代是一个趋势,加快自己技能的提升就变得十分重要。

  刘大成认为,工业机器人替代产业工人所产生的价值,除了让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之外,更多的是要进行市场开拓和市场匹配。一个新产品或技术的更新和提升,并被广泛应用之后,会带来新的岗位,特别是在新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会给许多原先不可能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员带来更多的机会。就像传统的农民,之前他们是不可能构建起一个顺畅、通向城市销售的渠道的,但现在抖音、快手这些直播平台,降低了他们通向城市销售的渠道门槛。同样,当机床替代原始的手工作业时,我们不是减少了产业工人的岗位,而是增加了产业工人的岗位。当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后,工业技能被替代的产业工人都需要转型升级,寻找新的、适合的岗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表示,将来脑机接口向机器人方向发展,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背景之下,有可能造成对很多脑力活动的替代,这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姜奇平强调,现在最重要是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契机,将其节省出来的人力,尽快释放到各行各业,这是社会政策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就是说,机器代替多少人工,社会政策就要安排出相应的就业岗位,把被机器人替代出来的人力快速转移到新的服务岗位上去,这需要技术政策和社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产业工人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