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暖,投资者该买啥?银行爱卖储蓄型保险,券商力荐权益资产
- 经济解码
- 2024-03-23
- 66902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金子莘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回暖,投资者情绪也逐步高涨。但追求收益还是规避风险,不同投资者有不同答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与投资者情绪回暖相应的是,年内公募基金及银行理财规模同步增长。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2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已突破2023年7月创下的28.8万亿元纪录,站上历史新高,达到29.3万亿元,30万亿元大关近在咫尺。
银行理财方面,据中信证券测算,按时点资产口径统计,2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27.7万亿元,月末时点规模较上月末增长约0.83万亿元。
近期,多家银行网点及券商工作人员向时代财经表示,咨询投资理财的客户稳步增多。因各渠道自身属性与服务客群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投资者的建议也不尽相同。但大众对于投资的了解逐步增多,需求也日渐多元。
行业高速发展,市场环境震荡变化的当下,针对如何改善投资者不赚钱,投资体验不佳等问题,时代财经于近几日走访广州多处银行网点及券商营业部,探访不同渠道青睐何种重点产品,金融机构如何助力投资者合理规划适合个人的理财计划。
银行青睐储蓄型保险
“我们银行的客户整体还是以不亏钱,不损失本金为主,10个前来咨询的客户有8个更青睐稳健的投资方式,最近我们储蓄型保险的销量增多”,一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向时代财经表示。
其还提到,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不少客户更加看重本金保障,且随着贷款利率下调,银行传统的存款利率也一降再降,近期5年期定期存款收益仅2.40%左右,不少之前购买定期存款这类产品的客户,都转而配置了增额终身寿险,通过拉长投资期限追求复利收益。
上述理财经理介绍到,虽然相较去年3.50%左右的增额终身寿险收益率小幅缩窄至3.0%,但寿险能保证兑付这一特性还是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我们)之前还会向部分风险承受能力略高的客户推荐债券基金或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固收类产品,但债券经历一波持续上涨之后,我个人觉得,风险也是有的,为客户考虑,近期推荐相应的产品都比较谨慎。”
另一家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在确认时代财经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后,推荐了宽基ETF。其指出,“近期还是比较适合买宽基类指数产品的,中证500及沪深300都比较适合,如果不知道如何确认购买时间,可以考虑用定投的模式,但是定投更适合买一些波动更大的基金产品。”
同时,其还向时代财经推荐了人工智能及医药相关的行业ETF产品,但是也再次提示了风险,购买权益类产品需要通过相关的风险测评评估,以及接受相关的风险提示。
该理财经理向时代财经表示,银行客户整体还是以不损失本金为主,尽管收益率逐渐下调,但仍旧还是有很多客户选择定期存款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等,自己也会同每一位客户确认,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完全没有风险,资管新规后已经全面净值化。其特别强调,“尽管不少客户并不了解具体的细节,但是我们依旧会同每一位客户再次强调以上事项。”
整体来看,银行作为更加稳健,更大众的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相对保守。
券商夯实权益专业度
券商方面,一名头部券商营业部销售人士对时代财经说,“券商的优势还是体现在投资专业性上,我们能用更多元的投资方式满足客户多种投资需求。”
该销售人士表示,“我们在专业上比其他渠道更有优势,在现在的市场估值下,我们还是以权益产品为主,当然,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推荐。面向一些高净值客户,也会提供针对性的资金管理计划,从保本理财、固收到权益类资产均衡配置。”
其还向时代财经介绍,对于近两年发展迅速的ETF产品,不少券商也推出了“ETF投顾”及网格交易工具等交易系统,辅助投资者进行相应操作,持续提升用户的投资体验是最重要的课题。
另一头部券商人士告诉时代财经,“现在很适合配置权益资产,长期来看,收益将相当可观。目前,市场多个指数均在历史可比估值的中下分位,持有一定时间,获利的概率很大。通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者教育,我也有不少客户能长期持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赚到不错的收益。”
其还表示,公司通常也会有相应的销售激励,从激励来说,新产品会相对更高一些,自家券商资管的产品也会给更高的激励,但是现在的考核机制对保有的考核也逐步加码,因此,大家也会从客户持有满意度、持有体验等方面综合为客户定制满意的投资方案。
其坦言,“其实这种考核对券商销售和客户都是更好的方式,我也有不少客户跟我投资很多年了,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比新客户更容易交流,以前那种不断‘卖旧买新’的现象也少了很多,对投资者是非常友好的,也会激励我们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配置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地服务。”
另一名券商从业人员则提到券商渠道的多元化配置能力并举例称,“近一两年向客户推荐了一些QDII产品,客户持有体验也非常好,因此建立了不错的信任感。”但其也强调,目前不少QDII产品溢价率非常高,提示投资者谨慎买入,避免“追高”。